上海核电50年活动征文

50 years of nuclear power activities in Shanghai

【50周年系列活动】
我眼中的上海核电50年----上海市核电办公室原主任汪祖蓉

作为上海核电的见证者、亲历者之一,我很荣幸参与了秦山一期(以下简称 “728”工程)的建设,经历了上海核电从无到有、艰难起步的过程,目睹了上海核电50年来的发展壮大。回忆往昔,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1970年7月2日,我正式从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调出,开始加入 “728”工程建设工作,上海核电也起步于“728”工程建设。1970年春节前夕,时任国务院总理、中央专门委员会主席的周恩来同志,在北京听取上海市有关方面对该地区缺电情况的汇报时,坚定地表示,要设法缓解上海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同时,要更高瞻远瞩地指出:“从长远来看,华东地区缺煤少油,要解决华东地区用电问题,需要搞核电。”由此,同意上海市着手研究开发、建设核电站。为保障“728”工程建设进程,当时,上海市革委会决定成立领导小组,定名“上海市七二八工程领导小组”,由各委办组成,负责工程项目总体协调推进,之后,还组建上海七二八设计队(即现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前身)负责工程总体设计。

中央对“728”工程建设十分重视。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分别于1970年、1971年、1974年3次召开中央专委会,听取“728”工程建设情况汇报。1974年3月31日下午5点,我作为上海市七二八工程赴京汇报小组工作成员之一,参加了第三次中央专委会。根据总理在此次会议上的指示,“728”工程建设决定采用压水堆,规模从2.5万千瓦调整到30万千瓦——标志着中国核电起步。批准经费:工程建设费6.3亿元,技措基建费1.3亿元,科研费6000万元。

经过“728”工程建设的基础积累,上海核电产业初步形成2柱1平台。2个支柱,即设计科研队伍,包括上海市728设计队,华东电力设计院,聚集了上海原子核研究所、钢铁研究院、有色研究所、交大、复旦等高校以及相关单位;以及设备制造体系支柱:以机电行业为主体,冶金、宝钢、有色、化工、仪电等参与;1个平台即上海市核电办公室(728指挥部),为业主、以及业内设计、制造等有关单位提供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由此拉开了上海核电产业序幕。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国家决定工程改由二机部负责,上海主要负责设备制造。我国首座秦山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率达70%,上海承制的设备约占国产的70%,约占全部设备的50%。进入90年代,上海核电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逐渐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核电设备研制生产能力实现从三十万、六十万到百万千瓦,从二代到“二代改进”,从压水堆到快堆、高温气冷堆,上海核电的足迹遍布了所有核电新项目。上海核电已成为国内三大核电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实现了自主开发到技术进步的跨越,为我国核电规模化、标准化、批量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尽管从2008年后,我已不在核电一、二线工作,但作为在核电岗位服务一生的从业者,依然时刻关注着上海核电的变化。进入2005年以后,随着我国进入了第三代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我看到上海核电取得不少辉煌成就,迎来了制造与服务两翼齐飞的新历史阶段,逐渐形成了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基地,以漕河泾为主的核电技术服务基地以及其它多个基地;核电央企集团先后在沪集聚,相互支撑融合发展;上海核电装备制造与研发能力全面提升,积极开展第三代AP1000、EPR等核电主设备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适时参与自主三代“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型号研发,以及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的主设备研制。

    50年来,上海核电人始终坚持和发扬坚韧不拔、求真务实;虚心学习、大力协调的可贵精神,促使上海核电行业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不断刷新上海核电的新高度,不断铸造新的辉煌。从“728”工程起步,到如今足迹已遍布了全国所有核电新项目。我为上海核电产业50年取得成就感到骄傲与自豪。展望未来,我相信上海核电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按照国家战略要求,不忘和平利用核能的初心,牢记安全、经济、适用、自主发展的使命,将会创造新的奇迹,攀登新的高峰!

Copyright © 2011 上海市核电办公室 沪ICP备20220260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