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关于第23届中国专利奖授奖的决定,中核集团共9件专利获奖,继2021年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后再次获得1项金奖、3项银奖以及5项优秀奖,突破历史最好成绩。
知识产权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实力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根据《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组织制定并实施《中核集团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系统构建专利布局,建立高质量专利遴选机制,聚焦“高质量、强保护、促运用”,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设计、核燃料生产、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核电运营技术为目标,在重大科研项目中开展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挖掘策划高质量专利,着力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具有“中核特色”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持续发挥知识产权在核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核行业高质量发展。此次中国专利奖获奖专利涉及快堆、铀矿地质勘探、核燃料、反应堆控制、核电厂运行维护、核电工程建设等多个领域。其中,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首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首次获得中国专利银奖,秦山核电首次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反映出集团公司在核行业全产业链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深厚积淀与雄厚实力。

专利金奖
核电 | 我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成功出圈
由原子能院徐銤院士和杨红义研究员完成的“钠冷快堆核电站冷却剂系统和部件的设计瞬态确定方法”专利技术创造性地提出并开发了一套钠冷快堆核电站冷却剂系统和部件设计瞬态的确定和分析解决方法。该方法针对适用的设计规范,基于钠冷快堆系统运行特性,确定了设计瞬态工况的分类、具体瞬态组成以及各个工况在寿期内的循环次数,给出了对各个设计瞬态进行热工水力分析的原则,从而系统性地提出了钠冷快堆关键系统和部件的理论设计技术体系和路径,为钠冷快堆核电站的工程设计提供了顶层指导、总体性路径和设计方法,打通了钠冷快堆冷却剂系统和设备从理论工艺到结构力学分析评价再到工程设计与制造的专业技术路径。该专利技术是解决钠冷快堆核能系统安全性、经济性和可实施性的基础理论,是我国钠冷快堆自主化设计能力的核心内容,已成功应用于实践中。
专利银奖(部分)
找铀 | 突破砂岩找矿技术瓶颈,技术国际领先
中核集团核地研院李子颖研究员为首的创新团队发明的国家发明专利“一种砂岩型铀矿综合评价技术方法”针对砂岩型铀矿找矿三大难点进行技术攻关,首次建立了叠合成矿条件“古构造、古建造、古改造”恢复技术,攻克了复杂成矿条件识别难题,实现了砂岩铀成矿作用时空定位;突破了隐伏控矿带多元成矿信息探测技术,大幅提高了隐伏控矿带弱磁差探测精度和探测深度;创建了多元信息数字化快速预测技术体系,基本实现了“定位、定深、定型、定量”预测,预测评价效率提高50%以上,大大缩短了找矿周期。该专利核心技术国际领先、技术完全自主可控,部分关键技术指标国际领先。
该专利技术是铀资源勘查核心基础专利,是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和综合评价的关键技术,是科研创新团队在铀资源科学技术与应用领域重大创新成果,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突破,推动了铀矿勘查技术进步,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对砂岩型铀矿找矿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新时期战略力量建设和“双碳目标”下的核电发展,对铀资源提出重大长远需求。砂岩型铀矿是满足我国铀资源重大需求的最重要工业类型,可地浸开采,具有储量规模大、经济成本低、环境效益好的优点。我国砂岩型铀矿找矿主要面临三大技术难题: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识别难、成矿信息探测难、全盲铀矿预测难。
核技术应用 | 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
获奖专利“重水堆钴调节棒组件”由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等单位联合研发。它是“规模化生产钴60放射源技术研发”这一专利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型专利,对钴调节棒组件的硬件结构进行了全面、完整的保护。以获奖专利为基础,构建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钴60放射源是全球需求量最大的同位素产品,应用包括工业探伤、材料改性、食品灭菌保鲜、肿瘤放射治疗、医疗器械消毒、辐照育种等方向。我国钴60放射源的实际需求量达到每年千万居里级别,批量生产钴60放射源技术研发对我国核技术应用领域意义重大,打破了国外垄断,彻底扭转我国钴60放射源供应依赖进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