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上海市 民用核能产业 统计报表填报
关于举办第十三届 “魅力之光”杯 全国核科普系列活动的通知
魅力之光
当前位置: 首页 >核电科普 > 核科普知识 > 正文

栏目检索Search

核能发电的理论根源 放大 缩小

来源: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网站    发布日期:2012-09-20    阅读次数:12584

       1896 年,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偶然地把铀盐放在底片上,结果照片上呈现未知原因的雾状现象,由此而发现天然放射性。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分析了沥青铀矿,并从中分离出两种强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很快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证实了放射性现象与原子核不稳定性有关。1934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并报道说产生了一些新物质。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发现了核裂变现象。当中子撞击铀原子核时,一个铀核吸收了一个中子可以分裂成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在这个过程中质量发生亏损,因而放出很大的能量,并产生两个或3个新的中子。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核裂变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新产生的中子会继续引起更多的铀原子核裂变,这样“一代代”传下去,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科学家将其命名为链式裂变反应。这一定的条件包括:第一,铀要达到一定的质量,即临界质量;第二,中子的能量要适当,一般是能量为0.025电子伏的“热中子”。
       链式裂变反应释放的核能叫做核裂变能。如果加以人为的控制,在铀的周围放一些强烈吸收中子的“中子毒物”(主要是硼和镉),使一部分中子还没有被铀核吸收引起裂变时,就先被“中子毒物”吸收,这样就可以使核能缓慢地释放出来。实现这种过程的设备叫做核反应堆。

       由于战争的爆发,核研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北美,费米找了一个芝加哥大学废弃的露天运动场,用石墨块和铀棒组成的材料建立了一个反应堆,它于1942年 12月2日达到临界,费米成功地演示了链式反应可以持续数分钟。此后,美国运用链式反应原理,设计并制造了几座大型反应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