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核电50年活动征文

50 years of nuclear power activities in Shanghai

【50周年系列活动】
我的核电岁月

在哈军工的日子

我与核电的不解之缘,要追溯到半个世纪前的1954年。

那一年,我中学毕业,被光荣地选拔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为舰船电气专业的一名学员。1961年毕业后,我进入哈军工318教研室(负责海军核潜艇方向相关教学研发工作,后整体划入205教研室)担任教学工作,这样干了四年多。

1962年起,因核潜艇工程下马,上级决定对205教研室实行“留点缓办”,不能参与一线教学、科研实操工作的现实让大伙儿还是挺难受。

到了1967年初,教研室里有同志听说上海正在搞核电站,但苦于缺乏人手,很多工作必须由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做。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一合计,干脆一起写个报告,请求参加一线建设!就这样,那年7月,我们205教研室一行23人(含家属)举家南迁,参加当时上海成立的“122”反应堆规划小组。1970年8月,“122”小组整体划归728工程处,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728人。

向周总理做汇报

刚到上海头几年,我们“122”小组(包括后来的728工程处)主要搞的是熔盐堆。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堆型对我们国家当时的工业科技水平而言还是太超前了。我们搞了三年,最后不得不放弃熔盐堆,把目光投向了可操作性更强的压水堆。

1973年开始,我们针对压水堆搞了一年的试验和技术验证,最终印证了它的可行性。到了第二年这个方案报上去以后,上级决定专门召开一次中央专门委员会议讨论这个方案,并要求我们728院派专人参会,负责向包括周总理在内的与会领导、专家讲解。 

会派谁去呢?当时我也琢磨过这件事,但无论如何是想不到自己头上的。虽然我当时参加了总体组的工作,对核电站总体构造方面的技术问题相对了解,但毕竟不是负责人。没想到,就在会议召开前两天,728院的一位负责同志找到我,讲“缪鸿兴,你要跟赵嘉瑞他们一起去北京向总理汇报。”我一听,整个人都懵了。

匆忙准备了一下,我们一行三人带着压水堆的设计模型前往北京。汇报头一天晚上,正当我忐忑不安地在心里来回“过”汇报内容时,又出了件烦心事:有人发现,我们带来的核电站模型控制棒无法驱动了。我当场急出一身冷汗:这可怎么向总理交代?我们几个同志一起围着模型转圈,七嘴八舌,最后终于让控制棒又动了起来。一看时间,已经接近凌晨了。

那一晚我没怎么睡好。第二天,也就是1974年的3月31日,我们一行人前往人民大会堂新疆厅。我们从前门进,核电站模型则是盖上一块布单独从后门进。到达时整个会场已经坐满了来自中央、部委及各相关单位的几百位同志。总理本人早已在那里等候我们了,他的右手边坐着邓小平同志。一看见他们,我的心就开始“扑通扑通”地跳。

我向总理汇报的时候,是直接把图纸摊在地上的,人就半跪在地上,用手指着图纸做汇报。总理一看,马上让服务员给我搬了一个板凳,“你们要比我活得长,能见到更多的东西。”他边示意我坐下,边意味深长地说。后来我们才知道,总理那时已得知自己癌症复发的事情,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他还是那么神采奕奕,那么充满活力。

总理最关心的,还是核电站的安全和废料处理的问题。“高放废旧核燃料你们打算怎么处理?”听完我的汇报他问我。此外,他还问了赵嘉瑞同志关于废水如何处理的问题。随后,大家谈到了之前搞熔盐堆的事情。我们很难受地向总理汇报,之前搞的这种很不成熟的堆型,花了三百万人民币。总理听了,摆摆手说:“300万花了就花了,就当做是教训费了。”

那场会开完,我们满载而归:中央批准了我们建设压水堆的方案,同时周总理还亲自同意给我们拨了8000万人民币用于后续科研建设工作。在当时,这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天价了。直到现在,我也忘不了那个困难年代里,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核电站事业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

参加秦山一期和AP1000建设

从北京回来,我们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秦山一期核电站的建设。

当时来说,我们国家搞核电站最大的困难是材料和制造工艺。我当时负责控制仪器仪表和反应堆保护系统方面的总体设计和把关。记得1976年的某一天,我们发现秦山一期的反应堆保护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柴油机调速器出了问题。当时我们的要求是,柴油机必须在10秒钟之内从0转速升到满转速,否则它所驱动的安全注射系统就无法及时把水注入相应位置,进而影响整个反应堆的安全性。

调速器是我们委托天津一个机械制造厂加工的。我们马上派人赶到天津,按照对方的品保程序一步步检验,发现是对方的标准出了问题。早已成型多年的工艺,应该怎么才能改进呢?我们派专人“盯”在厂里,从生产到质检严格把关,几乎每天都要和厂负责人做沟通,对样品验了又验,最终的成品不仅满足要求还有了提升,仅需7-8秒就可以达到满速。后来同事们聊天,一位老朋友告诉我:“老缪,当时我们都等着看你笑话了,没想到你真的把这东西搞出来了!”

秦山一期于1991年底顺利并网发电后,我又工作了几年,后于1996年前往广核集团工作。到了2002年,我又回到728院,第二年就参与了AP1000项目的招标工作,负责标书相关部分的撰写,后于2004年退休,那时,我已经79岁了。

退休以后,我仍然会经常前往AP1000、CAP1400等新一代核电站的施工现场,走走看看,和大家聊聊天、谈谈心,询问下工程进度和相关问题。我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事业,怎么可能轻易放得下呢?

回顾我的一生,我很荣幸能作为728院的一份子为中国的核电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Copyright © 2011 上海市核电办公室 沪ICP备20220260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