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上海市 民用核能产业 统计报表填报
关于举办第十三届 “魅力之光”杯 全国核科普系列活动的通知
魅力之光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重点关注 > 正文

英核电重启EDF斩获首笔大单 放大 缩小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日期:2013-11-01    阅读次数:12771

  沉寂多年的英国核能工业即将苏醒!综合外媒10月21日消息称,英政府和法国电力集团(EDF)正式达成合作协议,后者将携手合作伙伴建造英1995年来首次获批的核电站。

  此次合作颇具历史和战略意义。合作项目不仅是英国首次接受外资投建核能设施,也是日核泄漏事故后欧洲首个核电项目。刚刚结束访华之旅的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十分欢迎此次合作,称这是“英国首个不动用纳税人资金的核电项目”。
  EDF复兴英核产业
  EDF将在英国西南部萨默塞特郡(Somerset)的辛克利角(Hinkley Point)投建这座新核电站,其中包括两个压水式反应堆,总造价约160亿英镑(约合260亿美元),预计2023年开始运转,将至少持续35年。由于辛克利角已经拥有A、B两座核电站,这座新电站被命名为辛克利角C核电站,A、B电站预计2023年前退役。
  EDF目前选定的合作伙伴是法国核反应堆设计与建造商阿海珐集团(Areva)和两家中国企业——中广核和中核集团。作为主要运营者,EDF拥有该项目45%-50%的股份,阿海珐持10%股份,两中企将共同持股30%-35%,剩下的15% EDF还未找到合适的归属者。
  根据协议,英政府和EDF最终达成了92.5英镑/兆瓦时的电力预购价(strike price),这一价格和通胀率挂钩,约是目前电力价格的两倍。EDF指出,辛克利角C核电站总装机约3.2吉瓦,约占到英国总发电量的7%。
  去年12月,英国曾初步批准了该核电站设计方案,随后于3月,英国核能管理办公室(Office for Nuclear Regulation,ONR)向EDF下发了核电牌照,但双方始终无法就电力预购价达成一致,致使合作一度陷入僵局。最终,双方从“消费者受益”的角度达成了92.5英镑/兆瓦时的价格。
  英国首相卡梅伦高度赞扬该项目,称不仅能创造2.5万个就业机会,而且是新一代核电技术在英全面展开的标志,“辛克利角C核电站将成为未来英国能源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长期供应安全做出贡献”。
  EDF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普罗里奥评价辛克利角C核电项目是 “重要时刻迈出的颇具战略意义的一步”。
  不过有分析认为,英国核能复兴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英家庭能源消费支出,为那些本就拮据的居民再添负担。眼下,英政府因提供绿色能源补贴导致本土电价上涨而备受指责,卡梅伦日前拒绝了在野党要求暂停补贴20个月的提议。
  分析师指出:“不断上涨的能源账单是生活拮据的消费者最忧虑的问题,每一个英国国民都希望得到保证,即英政府和EDF达成的电力预购价是公平而合理的。”
  对此,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爱德华·戴维表示,建设核电站有助于改变目前英国过于依赖天然气能源的现状,同时将有效降低能源价格,更多核电站的建立将使消费者在2030年时每年的能源消费减少75英镑。
  据悉,辛克利角C核电站2023年投产运营后,如果电力零售价格低于预购价,英国政府将支付差价;如果之后运营的35年内,市场价格超过预购价,则由EDF支付差价。
  EDF计划在英国建4个核反应堆,两个建在辛克利角C核电站内,另两个将建在东海岸索夫克(Suffolk)的西泽维尔C核电站(Sizewell C)内。业内分析称,如果EDF承办了西泽维尔C核电站项目,辛克利角C核电站的电力预购价有望下降3英镑/兆瓦时,至89.5英镑/兆瓦时。目前,英国仅剩的8座核电站都由EDF运营,均将在2030年前退役。
  《金融时报》评论称,辛克利角C核电站是英国复兴核能工业的关键性事件,未来10年内,为英国提供60%电力的燃煤电站和老化核反应堆都面临关闭,英政府意识到,必须马上着手增加新电力产能,否则断电停电将侵袭英国。目前,英国最年轻的西泽维尔B核电站(Sizewell B)建于1988-1995年间,装机约1.2吉瓦,2023年前退役。
  引进中资引争议
  此次合作最大的焦点莫过于两家中国核电企业的加盟,这是中国核电企业第一次进入发达国家核电市场,极可能成为中企扩大海外业务规模的标志。
  奥斯本日前访华时透露,尽管目前中国企业在英国核电项目所占股份较少,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张,未来项目的股份比例将持续上升。“英国是世界上最先开发民用核能的国家,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民用核能发展最快的国家。”他如是评价。
  EDF也高度认可中国核能企业的专业实力,称中广核和中核集团是辛克利角C核电项目不可多得的战略与工业合作伙伴。
  尽管如此,中资逐渐渗透英国核能工业仍引起高度关注。《泰晤士报》评论称:“这些不足以作为英政府对中国开放核电业的依据。”该报指出,核电是一个国家的敏感和战略资源,参与该产业的任何外国投资者都必须完全透明,且拥有严谨的独立监管制度,中国在这一方面相对欠缺。
  有英国学者尖锐地指出,英国核电站的引资条件难称诱人,但现实是英国需要电,而发电需要钱。难道英国引入中资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兜里没钱”?《卫报》专栏作家塔尼亚·布兰尼根则表示,对中国来说,投资英国核电业有分散投资、获得技术和盈利的好处,这完全符合商业逻辑,而所谓“英国抱中国大腿”、“战略产业被控制”的舆论,他认为实在不值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