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上海市 民用核能产业 统计报表填报
关于举办第十三届 “魅力之光”杯 全国核科普系列活动的通知
魅力之光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上海核电动态 > 正文

矢志不改核电情,雄心壮志踏新程——记中国核电常规岛设计专家李儒鹏 放大 缩小

来源: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19-11-12    阅读次数:3260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砥砺奋进之路,成为了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在中国核电发展的大潮中,奋战着一名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核电工作者。

从初出茅庐的寒门学子,到核电行业的中流砥柱,从汲取知识的核电新手,到运筹帷幄的工程老将,他匆匆一算,已走过了三十余载。

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风起云涌,他在核电事业上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谱写了众多辉煌的篇章。

他就是李儒鹏,中国能建规划设计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东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核电技术中心副主任、特级专家。

核电事业的探路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工业百废待兴,急需更多有志向、有能力的年轻人为之奋斗。当时,东南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一心为国奉献的李儒鹏,面对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的众多就业选择,义无反顾,坚持在国营单位寻求发展。缘分天注定,1992年,李儒鹏满怀激情,加入华东院,从机务处科员开始做起,在华东院搭载的舞台上一路闯关,开启了核电事业的漫漫征途。

1995年,李儒鹏接触到了人生中第一个核电项目——山东海阳核电项目。尽管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核电,但他积极准备、沉着应对,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功底和非凡的意识担当,为海阳工程前期研究提供了及时而清晰的支持。

1998年,“九五”国家重点工程、中国和加拿大政府最大合作项目——“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工程”正式启动,李儒鹏担任二回路调试副主管。这一次,李儒鹏走到了施工一线,驻扎秦山现场长达四年之久。在秦山,李儒鹏求知若渴,汲取着核电工程第一线最丰富的的营养,也结识了很多核电领域志同道合的各年龄段的朋友。而秦山所在地——浙江海盐,亦被李儒鹏亲切地称为“第二故乡”。四年的奋斗、四年的坚持,2002年,秦山三期重水堆1号机组首次成功并网发电,为江浙地区输送了清洁、高效的宝贵电力能源。

然而,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尝秦山三期成功并网发电的喜悦,李儒鹏就又风尘仆仆,以工程设总的身份投入到了另一个“核电走出去”的重大工程——“恰希玛核电二期工程”的繁忙工作中去。

恰希玛核电二期工程工作期间,李儒鹏创新性地制定了一系列常规岛接口管理实施办法、常规岛文件编码编制规定、常规岛构筑物和房间标识规定、常规岛标牌清单编制规定等核电管理文件,为后续的核电项目规范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十多年的积累使得李儒鹏从刚刚于学校毕业的“纯金属”锻造成了华东院核电业务的“栋梁材”。2006年,李儒鹏被正式授予教授级高工的职称;三年后,李儒鹏又于华东院众多技术骨干中脱颖而出,被推举成为了华东院副总工程师。

首台百万核机组的指挥官

2008年,国家“十一五”核电发展的重点工程“秦山基地方家山核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华东院负责常规岛设计。这一次,李儒鹏再次走到了核电之路的前锋,担任常规岛设计的设总,成为了华东院首个百万千瓦级核电工程的“指挥官”。

方家山核电项目常规岛设计最大的难点和亮点是主厂房(汽机房)采用了降标高布置方案、数字化3DP&ID等技术,这些技术均是国内百万千瓦级核电工程建设中的首创,其中降标高布置改进方案更是引领了国内后续一大批沿海厂址百万千瓦级核电项目设计布置方案发展方向。然而在方家山M310工程降标高布置方案实施过程中,却碰到了多个历史性的技术难题,“防甩支架”设计就是其中的典型。

由于国内引进的M310工程主要沿用了法国早期的百万千瓦核电设计技术,“防甩支架”也是采用了早期的钢结构斜撑方式,该方案对汽机房的布置不利,对采用钢筋混凝土汽机房布置不利,对采用降低标高方案的钢筋混凝土汽机房更是雪上加霜、无法实施。为了继续推进降低标高这个方案,华东院设计团队必须弄清楚原本防甩设计的工况原理、设计模型建立方法及软件的应用。但由于该技术是法国方的原型设计,中方已经无法找到相关原始资料。

面对无从下手的局面,李儒鹏带领项目组,攻克重重困难,对参考电站大亚湾和岭澳工程进行了多次调研,利用多种软件进行大量试算审核,最终将钢结构斜撑方案改进为剪力墙结构方案,节省了投资、优化了布置。改进的防甩结构最终获得了专利,不仅为降标高布置实施创造了条件,也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多年后再谈及当时的工作,李儒鹏提到,在面对重重困难的时刻,是方家山核电坚持 “四个一切”指导方针——“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去成就一切”给予了他负重前行的动力。如今,这“四个一切”俨然刻录于方家山核电核岛厂房的外墙壁上,时时刻刻提醒着方家山核电人要严谨工作、牢记使命。

2017年,方家山核电项目常规岛设计工程获得了核工业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至今方家山二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已经安全稳定运行三年,没有一次非计划停堆,为华东和浙江地区提供了300亿度以上的清洁能源,相当于上海市所有家庭三年的用电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可观。

“华龙一号”常规岛工作的统筹人

“华龙一号”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全面实现了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的三代核电技术。李儒鹏自1998年“华龙一号”的前身CPWR1000技术起,加入华东院设计研究团队。从CNP1000CP1000,从K1000ACP1000,历经二十年的风雨兼程,“华龙一号”技术开始落地,“华龙一号”常规岛技术逐渐形成。

2009年,“华龙一号”首个依托工程福清核电56机组项目和首个走出去项目--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3机组工程(以下简称“K2K3工程”)相续启动,李儒鹏先后作为两个项目的分管总工程师,担当技术的总负责。对于项目中遇到的每一个技术问题,李儒鹏皆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表现着他一贯的担当精神和沉稳的工作作风。

K2K3工程项目实施阶段,面对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施工条件,李儒鹏团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也曾遭遇重重困难,甚至一度走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面对这种情况,李儒鹏带领团队,亲自前往国内多个核电站调研,对多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多重分析。最终,一个个“疑难杂症”迎刃而解,华东院设计团队经受住了考验,一艘核电巨轮在李儒鹏的掌舵下,正在稳步前行。

2019724日,海外首堆“华龙一号”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3机组工程的2号机组汽轮机组扣缸成功,为机组后续的冷试、热试、装料及并网发电奠定了坚实基础。

谈及“华龙一号”工作中的细节,李儒鹏经常提到的是“四个凡事”工作原则——“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李儒鹏常说:“原则在细节中找到了用武之地,细节在原则中得到系统性的溶解。”这“四个凡事”从始至终,贯穿在“华龙一号”工作中的细节,铭刻在“华龙一号”工作者的心间。

核电常规岛技术发展的带头人

三十多年来,李儒鹏始终奋斗在核电工程的第一线。2015年,李儒鹏兼任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核电技术中心副主任岗位,负责集团公司范围内各单位核电技术研发、核电技术培训、核电技术交流等任务,这使得他的工作愈发的忙碌了。

“华龙一号”首堆工程的设计和服务仍在继续,关键的考验在后面;秦山核电基地的运维服务还将以更为规范的方式拓展、延伸;“华龙一号”融合版示范工程漳州核电一期工程的设计也将拉开序幕;集团公司核电技术中心的科研、组织管理相关的工作内容也在持续增加中;国内各核电业主、核电总包单位、核电企业等,也经常会邀请李儒鹏参与一些重大技术方案的交流和评审。“忙”成了他白加黑的代名词、成了他“6+1”的新常态。

矢志不改核电情,雄心壮志踏新程。李儒鹏表示“身为搞技术的,要健健康康为国家工作五十年!”核电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儒鹏仍将不忘初心,孜孜不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国家核电建设中,为国家核电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春雨无痕、随风入夜,滋润着核电常规岛设计的一草一木,那晶莹剔透的雨珠不断敲打着一片希望的树林,让它结出朵朵鲜艳的核电之花。

山高水远,风雨同舟,万里路遥,不忘初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