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市总工会组织评选的2022年“上海工匠”结果揭晓,100名“上海工匠”诞生。其中,来自上海核电系统的毕道伟、陈宝洪、郑海霞、王者文四位同志成功入选!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优秀事迹吧~
毕道伟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毕道伟,现任上海核工院首席数字官、电气仪控所所长,长期从事核电仪控、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研究,主持制定IEC国际标准2项,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曾获2021年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工匠”,2021年度“上海核电”品牌贡献奖(个人)等荣誉。科研成果入选“中国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获工信部“绽放杯”大赛上海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常年担任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专家、国际标准化长三角协作平台顾问、中国核学会数字化与系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等兼职工作。
大学毕业后,毕道伟就投身核电“大国重器”事业,在多个岗位上工作学习,曾赴巴基斯坦参与恰希玛C2建设,也曾在国家原子能机构(国防科工局)挂职。他传承“国之光荣”精神,践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守正创新,为核电事业添砖加瓦。
陈宝洪
上海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

陈宝洪从事焊接工作近30年,擅长核岛主设备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的焊接工作,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先后参与了全球首台华龙一号、全球首台高温气冷堆、国内首台CPR1000、国内首台AP1000等先进堆型的研制工作;完成了各类压水堆以及高温堆、快堆、非能动、KQ系列等特殊堆型共计50余个机组的焊接工作。
“工匠精神”是陈宝洪一直坚持的工作理念,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就是将一生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焊接一线,用创新填平前路上的一道道沟坎,获得了辐照样品架的激光焊焊接方法发明专利,打破了驱动机构中钩爪焊接技术国外垄断困局,攻克了小珊板联箱针对特殊焊缝形状的激光焊焊接难点,解决了CPR1000控制棒驱动机构中部Ω自动焊焊缝表面成型难题,创造了国内首台“华龙一号”堆芯测量仪表格架组件质量最好、成本最低、周期最短纪录。
郑海霞
上海阿波罗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郑海霞,高级工程师,主持并管理了海水循环泵、重要厂用水泵、样机研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四类合同产品项目。她带领设计团队兢兢业业研究公司核心产品海水循环泵的关键技术,认真履行86台海水循环泵供货交付,积极组织团队参与并按时完成公司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重点专项、“数据驱动的制造企业智能决策技术与系统”项目,核电泵类设备智能诊断运维系统研究、公司新产品研发等工作。在组织开展核电海水循环泵的关键技术研究时,攻克了10项关键技术、6个实用新型专利,形成了100%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核电海水循环泵设备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还把多项科研成果推广到核电工程运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王者文
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2000年,王者文作为人才引进来到凯泉。截至目前,他已主持开发了10项科研课题,获得2项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
长期以来,国内针对叶轮的技术改进一直是以叶片修改为主,但见效甚微。通过王者文和团队的日夜钻研,终于研制出了通孔型叶轮。该叶轮具备高效率、无汽蚀和振动低的优点,装配它的离心泵不仅达到了国际标准,并且其效率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王者文设计的通孔型叶轮已装载多个型号的离心泵,广泛应用于民用设施。据统计,这些产品每年可以为国家节约1亿多度电,合人民币1亿多元。
此前,国际上核电用泵的标准由法国制定,要求很高。王者文带领团队用时3年研制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余热排出泵,样机接受国家科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鉴定,并通过6项严苛试验测试,相关数据都达到最高标准。样机还在同济大学进行模拟地震运行测试,机器在模拟10级地震下,正常运转。目前,凯泉生产的余热排出泵已应用于世界多个核电站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