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核电办公室 官方微信
魅力之光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上海核电动态 > 正文

新时代上海产业菁英|要用“近零投资”打造千亿元级核电项目 放大 缩小

    发布日期:2023-05-25    阅读次数:132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近年来,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实施上海产业菁英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每年遴选一批创新成果显著、团队成长性好、市场认可度高的产业菁英人才,努力营造人才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带动人才加速集聚的良好局面。

2023年,市经济信息化两委与文汇报联合推出“新时代上海产业菁英”系列报道,把笔墨和镜头聚焦于上海产业创新和实践一线的菁英人才,从肩负创新战略使命的企业家、技术带头人,到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产业工匠,都会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希望通过系列报道,让更多创新创业英才能够为大家所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创新创业故事激励更多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张福海带领团队专注核电运维二十五年,持续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要用“近零投资”打造千亿元级核电项目

 

            张福海(左一)与同事们在核电站内工作

25年的职业生涯中,张福海一直专注于一件事——为核电站做设备检修和可靠性管理。他从基层工程师做起,逐步成为国内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曾多次带队刷新核电站大修世界纪录。如今,身为核电运行研究(上海)有限公司(下称“核电运行研究院”)副总经理,张福海正带领团队,立足于核电运维总体单位的共性技术平台,以让我国当前存量核电机组每年能多发出超过100亿度核电为高质量发展目标,继续针对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科技研发和管理创新,从而以工程造价千分之一的“近零投资”,“再建”千亿元级核电项目。

扎根电站,不断刷新大修世界纪录

按照权威的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颁布的综合指数,我国核电机组的运维水平如今已牢牢占据第一梯队。纵观各关键指标,全球400多座核电站中,我国核电站几乎全都跻身于前20%的最优之列。这样的成绩,让作为数万核电从业者一员的张福海深感自豪。

张福海1997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进入田湾核电站。当时,国内只建成投产了3台核电机组,而田湾核电站的建设还处于前期筹备阶段。在电站建设的几年中,张福海接受了全面培训,磨练了能力,提升了技术。随着工程建设收尾,他又参与到田湾核电站的调试工作中,在电站并网发电后,正式投身设备运维和管理岗位。

说到运维,简而言之,核电机组就像汽车,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发动机、变速箱等做例行保养。但比起汽车,核电站的运维要求严格得多,也复杂得多。一般一台机组拥有各类装备超过10万台,每台装备的功能、寿命和维护要求各不相同。最重要的是,由于核电站的特殊性,每次“保养”都会抓住更换核燃料的窗口期,争分夺秒地开展,以减少不必要停机造成的生产中断,由于是多任务(五千到八千项任务)、多专业,约2000人共同参与,工作之间相互关联又逻辑复杂,是典型的系统工程。

在田湾核电站并网发电后的十多年间,张福海参与并主持的换料大修有17次之多,约等于中核集团全部大修数量的10%。针对大修中发现的问题,他和同事们一道,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优化运维工艺,研发检修工具,改进维护策略。随着大修效率年复一年被技术和管理创新所提升,到2013年,张福海团队首次在田湾创下VVER机组大修的世界纪录——29.1天;而后的2019年,这个纪录再次刷新到26.7天。

一个百万千瓦机组的核电站,如果能提前一小时完成大修,就意味着可以早一小时发电;反过来,每停机一小时,就相当于不得不少发电100万度。由此,再对照全球VVER机组大修平均需要耗费35天的时间,可以说,张福海团队在每次机组大修中,能比同行多发约2亿度电,相当于约8000万元的收益。

站上平台,在更高层面化解行业痛点

经过在田湾核电站二十多年的打拼和磨砺,张福海逐渐成为核电业知名的运维专家。转眼到了2019年,他受命来到上海,加入新组建的核电运行研究院,开启了职业生涯的崭新一页。

作为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核电运行研究院的定位是核电行业运维领域总体技术单位,主要是集约化集中资源,构建面向行业的团队,并通过创新方法,化解核电运维的共性问题和痛点。对张福海而言,加入核电运行研究院,意味着他可以将自己掌握的运维技术、经验和管理能力,辐射到全行业;考虑到中国核电旗下在运机组目前有25台,因此,每个难题的解决,都有机会在收益上实现25倍的乘数效应。

虽然这个新平台组建时间并不长,但张福海团队已拿出了让外界高度关注的成果。在核电设备大修方面,他们从全行业征集、梳理需求,迄今立项的待优化项目点超过150项改进,完成78项,有55项直接用于缩短大修工期,年创收益3.5亿元。在装备方面,张福海和同事们成功研发了核电站主蒸汽阀站等,打破了海外对该领域的垄断。在工艺改进方面,团队通过严格分析论证,针对某系列核电机组一回路水压试验提出“中国方案”“中国标准”,取代原先采用的国外标准,在验证能力和标准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了检修经济性,同时也减少了设计瞬态,为延长核电站运行寿命提供了客观条件。

此外,张福海还牵头推进了一项全球首创项目——核电设备可靠性数字化管理系统(ERMs)的开发。作为国内外第一款基于工业互联网架构的类似系统,ERMs采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实现核电站各类设备状态的可知、可控,进而再借助数据分析,准确诊断问题,让核电企业以最优成本实现最佳运维效果。权威鉴定报告显示,该系统的技术先进性、功能全面性目前均领先国内外同类产品。

25年弹指一挥间。如今,随着双碳战略推进以及地缘政治对能源安全的影响,我国核电事业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张福海的事业也渐入佳境。他透露,根据目前的研发进度,预计到2035年,我国核电站大修的平均工期将进一步减少到22天以内,机组的能力因子(效率指标)则有望逼近96%的理论极限。一旦这些研究取得成果并在全国广泛落地,那么,它所贡献的利润增长,就相当于投资高达上千亿元的新增核电站所创造的效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