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能源生产消费、能源结构、能源体制将呈现怎样的格局?本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专访了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
周大地说,未来能源发展概况两句话:一是通过节能,提高能源效率,需要从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侧改善得以实现。二是能源供应走多元化道路,以实际可行的、高效率供应的水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主。
粗放式增长不可持续
《21世纪》:你对2020年能源产业发展的愿景有怎样的期待?
周大地:2020年我希望出现的变化是,节能效果优于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有成效;能源供应多元化有明显改善,天然气所占比重提高,煤炭比重应明显下降;能源安全有更多的保障,但不等于未来能源价格比现在要低。
因为任何能源消费继续增加,意味着加大能源投入,能源越稀缺。期望通过控制能源价格,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是不可靠的。要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优化能源品种、增加能源供应,必然增加能源供应成本。任何技术突破很难解决能源稀缺问题,新增可用能源必然越来越贵。
我们要做的是,引导能源合理消费,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满足合理的能源需求。这是2020年很好的愿景。
《21世纪》:为引导能源消费,国家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政策,这一政策可否顺利实施并延续?
周大地: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对经济增长的一种干预。继续以大量投资为主,甚至利用大量补贴、减免税刺激出口,这种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什么太多好处?
现在加上一些资源约束,实际是对资源的保护,对经济快速扩张的约束。
对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不是唯一的、最优的调控方式,还不能下结论。
但在各地以GDP增速为中心、乱投资,制定三五年翻一番的计划,如果不加上一些约束,经济发展会失衡。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可否一直延续,取决于国家的决心。但是从去年开始,国内经济增速下滑,单纯依靠高投资、出口刺激政策已经难以拉动经济高速增长。我国粗放型的经济扩张路子已经走到尽头,经济增长后劲不足,高速增长不会持续。
发展核电不能迟疑
《21世纪》:你预计2020年能源供需形势怎样?如何保证增长的能源需求?
周大地:我国能源发展需要走多元化道路。目前看来,发展水电、加大核电、天然气、太阳能、风电等清洁能源非常有必要。
能源供应多元化,以实际可行的、高效率供应的水电、核电、天然气为主。我们要从不对称的信息中摆脱出来,不能一谈到水电开发就是生态环境破坏和移民问题。国际上水电开发水平远高于中国,欧洲国家水电开发率在70%以上,我国只有40%左右。
核电在全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很高。日本、德国等弃核政策多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并不是科学选择的态度。中国需要从自己实际出发,核电是中国战略必争的能源。
《21世纪》:我国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5%。届时,这个目标能不能完成?
周大地:这一目标可否完成有两个前提:一是能源消费总量不能太大,二是水电和核电发展不能太慢。1亿千瓦风电的贡献,相当于6000万吨标煤,1亿千瓦太阳能相当于3000万吨标煤,发展几亿千瓦风能、太阳能谈何容易。
而100千瓦核电相当于400-500千瓦风电、600-700千瓦太阳能供应。水电、核电发展不能再有迟疑,耽误一年就少1000万千瓦核电装机。相同的能源供应需要至少4000万千瓦风电,还会伴随并网消纳难等问题。
《21世纪》:新能源发展存在并网难的问题,到2020年电网公开无歧视接入是否可以出现?
周大地:我们需要研究可再生能源系统成本高低。上网侧有国家补贴,但是中间增加的成本由谁来承担。再如,抽水蓄能(4度电变3度)等调峰投资由谁来承担,超超临界调峰变成亚临界谁来管。